股票 投资 增持 经济 金融 银行 汽车 法律 法制 大学 创业 求职 科普 文化 大数据 新能源 社会万象 消费金融 金融机构 美元指数 食品安全 科技新闻

向“新”而行实现“关键一跳”——浙江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观察(下)

时间:2024-05-17作者:chy123分类:时尚科技浏览:4064

新质生产力,酝酿的是一次生产力的跃迁。走访浙江各地企业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优质企业在投向新质生产力,科技攻关项目在倾向新质生产力,先进产业链群在迈向新质生产力,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在流向新质生产力……

摆脱传统增长路径,谈何容易。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国际竞争加剧及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等重大挑战,企业如何实现“关键一跳”,三个问题值得思索——

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发展动力。

在宁波海曙区,寰采星科技(宁波)有限公司一期量产线开足马力赶订单,二期项目厂区预计今年投用。公司开发生产的FMM(精密金属掩膜版),是OLED新型显示产业的关键核心材料,用于可穿戴、智能手机等终端电子产品的屏幕制造。此前,全球市场几乎由一家海外企业独占,寰采星突破了高精度金属掩膜版全程卷式制造的关键工艺,一举打破了该领域的国际垄断。

“全球新型显示产业格局进入突破期,我们通过国产化技术积累,在产业结构性转型的关键节点进行布局。”寰采星董事长许宗义说,寰采星已成为全球唯一全品类金属掩膜版量产企业。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进程中为自己找到新坐标,足以让一家企业变得不可替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在采访中,我们提问多位企业负责人:科技创新的动力够不够?出乎意料的是,他们的回答不是“够”或者“不够”,而是提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

全球经济一体化催生了全球创新链,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创新资源,比如芯片技术,它依靠荷兰的光刻机、日本的硅片和中国台湾的制造,单靠一家无法实现。然而,当下企业面对的是“脱钩”“断链”等逆全球化挑战,怎样做到持续创新?

走访中,有两家企业的实践给了我们启发: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和可之(宁波)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前者聚焦“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后者聚焦“计算准确、逻辑严谨的大模型技术”,它们都创立于哈佛大学创新实验室,都在海外实现从0到1的突破,现在都在中国攻坚从科技成果到进入市场“1到100”的进程。

眼下,强脑的第一款产品智能仿生手顺利实现量产并投入市场,2022年获美国FDA认证;可之的AI智慧作业产品已应用于海曙区的40所学校,辅助老师日均批改25万道作业题目,推导学生的答题思路,分析错因,形成个性化教学建议。

这两家企业的负责人,不约而同地谈到“开放式创新”——外界越是“脱钩”“断链”,我们越不能关起门来,而要更加主动走出去、引进来,通过技术迭代、场景拓展,首先在全球的创新“圈子”中拥有一席之地,继而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占领制高点。

从产业发展基础看,浙江拥有全部38个工业大类中90%以上的工业门类,但真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还不够多,国际竞争力、行业话语权还不够强。省经信厅技术创新处相关负责人说,对浙江来说,“开放式创新”包含两个方面:

一方面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通过联合创新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前瞻布局培育新兴未来产业;

另一方面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增强对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吸附力,营造先进技术成果选择落地浙江的最优环境,引来全球顶尖人才。

当前,浙江以“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为抓手,省市县联动实施“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制造业项目占比达到80%以上,每年形成80项制造业硬核科技成果;与此同时,出台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遴选培育首批8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前瞻布局培育具有高成长性、战略性、先导性的未来产业。

有专家建议,在推进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攻关项目时,浙江应进一步探索“单家企业突破+新型举国体制”作战模式,推动省实验室体系能级提升,支持领军企业推进重大战略性技术和产品攻关突破,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推进技术攻关、迭代应用、生态培育。

新质生产力,指向很明确:高质量发展。高质量的台阶,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跨上去。

向“新”而行实现“关键一跳”——浙江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观察(下)

位于北仑的宁波东方电缆股份有限公司让我们震撼:企业拥有自己的码头、运输船队,其中一艘船专门负责国际订单。“我们的产品和技术已走向全球。”公司副总裁柯军说。

东方电缆曾经做的是陆用电缆,市场竞争力不很突出。有一次,客户提出能否把电缆铺设到海底。当时海底电缆的行业爆发点远未来临,但这“点醒”了东方电缆,多年的行业积累告诉他们,海洋经济值得“下注”。2005年,他们开始攻关高等级海底电缆关键技术。

这条海陆并进的发展之路,是东方电缆在一次次试错、复盘和自我突破中进行的。现在,经过近20年的积累,他们迎来收获——全球能源结构变革和国家“双碳”战略的东风,吹热了海上风电市场,东方电缆订单不断。公司2023年年报显示,海缆系统及海洋工程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78%,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一半。

“我们的坚持,最终被市场证明。”柯军道出了不少企业的切身体会,培育新质生产力,或许需要打一场十几年乃至数十年的创新持久战,在技术攻关的道路上有风险有失败。

我们不禁发问:企业有没有这样的定力,走过漫长的蛰伏期;能否坚持长期主义,迎接行业爆发的那一刻;有没有面对创新失败的承受力?

采访中,我们听到了不少有笑有泪的故事——

为了集中精力和财力研发创新药,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砍掉了一部分原料药和仿制药项目,经过14年的创新长跑,最终研制出地达西尼胶囊,打破了国内16年来没有治疗失眠的创新药上市的局面,京新人抱头大哭;

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首发双星因火箭遭遇失败,研发团队来不及伤心流泪,更没时间休整,又加班加点投入到“吉利未来出行星座”,一年多后,九星成功发射,进入预定轨道;

从模具制造起步,宁波旭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1年前就转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研发,现在成为全球唯一一家同时掌握压铸、锻造、挤压三大铝合金成型工艺的企业,年销售额从11年前的不到1亿元增长到去年的48.3亿元。

创新路上充满未知,会有失败,需要时间,更需要坚持,可以看到,那些走在前列的企业虽然把难题留给了自己,但也抓住了长期发展的机会。

2023年浙江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为3.15%,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4位。浙江省社科联主席、省咨询委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盛世豪认为,要进一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着力鼓励引导和支持企业主动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主动探索新领域、新技术、新市场。

日前,浙江印发《关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要推动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主体。文件末尾,一句话值得关注: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舆论环境和时代氛围,对企业家合法经营中出现的失误失败给予理解、宽容、帮助。

创新是个系统工程,创新如何从企业的“点”走向“面”,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新质生产力?走访中,多位企业负责人谈到了“人”。

宁波环洋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主打产品是环氧氯丙烷,是国家单项冠军企业。负责人方福良最得意的,是这些年他从全国各地招揽的人才都留了下来。“我们建立了8000平方米的企业创新研究院,今年计划再引进5位博士。”他说,公司专门制定激励政策,项目组成员在产品化的头三年,共享产品营收利润;生活上,配套人才公寓,还邀请员工父母前来北仑领略海港风光、了解企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海天集团的注塑机产销量全球第一。早在2002年,海天就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成立海天学院。2020年公司又打造“海天蓝金领人才工厂”,聚焦智能制造实际需求,与100多所对口院校展开全面合作,仅去年就为装备制造领域上下游企业输送1800余名高技能人才。

人,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创新的活力和流向。搭建与之匹配、牵引其前行的人才生态,才能看到创新扎实落地,无论对一家企业、一个区域还是一座城市,都是如此。

不少企业谈到“缺人”,尤其是一些身处未来产业的企业,缺的是复合型人才、交叉学科人才。比如,它们需要精通算法的人才来迭代软件,需要精通材料的人才提升产品硬件,但目前的人才供给,尚未嵌入创新技术体系和产教融合体系中。

同时,伴随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能够设计、操作、运维先进设备的一线技能型人才也有很大缺口。产业技术升级,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这不是单个企业的需求,而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在全球范围内,如今出现了一个新趋势——高科技企业正在回归城市中心。看准机遇,宁波海曙区盯紧工程师红利,大力建设“工程师友好区”,打造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宁波市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等一批科创载体,开启“高校+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的工程师培养新模式。

“我们的创新是有‘人气’的,近三年,区域人口‘年轻’了近4个百分点。”海曙区主要负责人说,研究院带来了新企业、新项目、新人才,当地顺势而为推出创业创新等4大类16项服务,用高质量生活留住高层次人才。

同样是在城市,杭州滨江区万轮科技园自2006年成立以来累计培育了6家上市公司和新三板挂牌企业,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准独角兽企业,47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浙江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聊起培育秘诀,招商经理刘志英首先说到的是“为创业者服务”。每半个月,园区“管家”就要走访一遍130多家入驻企业,组织安全生产培训、对重点企业进行隐患排查。“这里更像一个家,就算是灯泡坏了,企业喊一声,我们都会免费上门服务。”刘志英说。

我们在采访中看到,不管是企业、园区还是城市,都在营造自身创新的“小气候”,用更优政策、更好产业、更佳生态,吸引人、留住人。

“我们需要更新人才观念、拓展人才视野,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系统谋划、全面加强高素质干部队伍、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以人才链支撑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进而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全方位提供人才支撑。”盛世豪说。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