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 投资 增持 经济 金融 银行 汽车 法律 法制 大学 创业 求职 科普 文化 大数据 新能源 社会万象 消费金融 金融机构 美元指数 食品安全 科技新闻

从中央重磅定调看经济复苏:在“波浪”“曲折”中,如何保持上行态势?

时间:2023-07-27作者:chy123分类:汽车教育浏览:4328

从中央重磅定调看经济复苏:在“波浪”“曲折”中,如何保持上行态势?

近段时间以来,“民营经济31条”出炉,国家发改委发文支持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一系列重磅文件、举措,持续释放积极信号,为我国经济复苏向好持续注入信心。

7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作出重磅定调——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多位专家在接受南方+记者采访时指出,这一定调不仅指出了当前我国经济复苏所面临的客观困难,也体现出了在复杂严峻形势中的战略定力,具有“风向标”的意义。

此次会议在宏观政策调控、扩大内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改革开放、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等多个方面,为下半年经济工作划出重点。

专家认为,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举措,正是对当前形势研判所作出的回应,对坚定信心、活跃市场、带动经济持续回暖复苏、企稳向好将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一:宏观调控

“逆经济风向”调节加速复苏回暖

“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这一新提法传递了国家对疫情冲击后经济恢复进程的判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杨光普在接受南方+记者采访时表示。

“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复苏实现了良好的开局,二季度从同比来看实现了一定规模的增长,但从环比来看,增速与一季度相比是出现回落。在疫情三年的影响冲击之下,部分经济指标出现波动是正常现象。”杨光普认为,这一定调传递出正面积极的信号,“没有必要为经济增速的短期回落过分担忧。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文件、举措,体现了国家在政策层面的战略定力。”

如何在“波浪”“曲折”中,保持上行态势?如何精准有力地实施宏观调控?这一问题备受关注。

暨南大学投资咨询(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刘金山认为,要用好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重要手段——“逆经济风向”调节,加快经济复苏和回暖的进程,实现稳增长、促民生的目的。

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了《关于做好2023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首先就提到要“增强税费优惠政策的精准性针对性”。

“纵观历年降成本重点工作,降低税费负担都被列为首位。近年来更为强调政策的精准性针对性,以提升政策的有效性。”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许文分析,通过优化完善小微企业的增值税、所得税等政策,突出对小微企业的税费政策支持,并将科技创新、重点产业链等领域作为重点支持对象。


今年1—4月,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4689亿元。在民营经济各类主体中,小微企业优惠力度最大,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1958亿元,占比57.7%。

积极财政政策的另一项重要工具, 是通过大规模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扩大政府有效投资补短板,对冲经济下行压力。“要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发行,推动重大项目、重大平台等的落地;发挥好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 有效拉动民间投资增长。”刘金山说。

会议指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挥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表示,预计三季度将继续采取总量性工具,不排除降准降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同时采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发力,加大对科技创新支持,助力高质量发展,实现短期稳定需求和中长期产业转型目标。

“预计下一阶段,央行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量价并举,长短结合,更加精准有力地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维护流动性合理充裕。”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他同时表示,应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改革的效用,进一步降低公开市场操作、借贷便利类等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引导LPR继续下行。

不少人留意到,此次会议对资本市场的提法发生了显著变化,从“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变成“活跃资本市场”。

“这意味着下阶段资本市场改革的侧重点将包括强化财富管理功能,满足居民财富保值增值和优化资产配置的旺盛需求,进而加速居民资产负债表修复,以达到扩内需的效果。”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表示。

“此次会议给出的定调非常积极。”瑞银证券中国股票策略分析师孟磊表示,政策层面预计对股票市场将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伴随着整体公募基金的发行加上外资资金的流入,A股估值有望从底部回升。

关键词二:扩大内需

消费、投资两手抓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会议强调,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

“扩内需”有哪些抓手?中国社科院财政税收研究中心主任杨志勇表示:“一方面是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是投资需求。从根本上说,市场本身要活起来,市场主体对未来信心足、预期好,活力充分释放,经济才会向好。”

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基础性作用。“要把受抑制的需求释放出来,特别是提振汽车、房屋、家居等大宗消费,真正有需求的不能被限制住,要创造条件,进行释放。”杨志勇说,“还要跟供给侧结合在一起,会议提到‘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意思是市场要能提供与消费升级相适应的商品和服务,供需两端都要发力。”


投资需求可分两部分来看——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对于前者,会议强调,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推动经济进一步恢复发展。

“关键还得看民间投资。”多位专家表示,民间投资是经济活力的重要“晴雨表”,是固定资产投资的主力军。要创造条件鼓励民间投资,从根本上消除投资者疑虑,让他们有收益预期,有安全感和信心。

就在会议同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抓好抓实促进民间投资工作努力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的通知》,从4方面提出17项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促进民间投资。

“一系列措施提振企业信心,但同时也要看到,有原则性内容还不够,还得有配套政策和细化举措,尽快落地生效,让投资有回报,大家才会跟上。”杨志勇建议,从地方落实层面,可树立几个标杆,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在促进民间投资方面,广东省东莞市等地涌现出的一批典型经验值得复制推广。”在24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韩志峰将东莞促进民间投资工作亮点概括为:打造良好营商环境,让民间资本“放心投”;拓宽优质投资赛道,让民间资本“投得好”;打破隐性投资壁垒,让民间资本“有得投”;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让民间资本“投得顺”。

数据显示,近三年东莞市每年民间投资规模保持在1400亿元以上,三年总投资5004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超过60%以上,民间投资活力、动力、潜力持续释放。

为激发市场活力,近期政府举措频频,不断释放稳预期的积极信号——7月19日,“民营经济31条”发布引发高度关注;7月12日国务院召开平台企业座谈会,听取对更好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意见建议;7月3日,国家发改委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是大型企业,民营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也备受重视。比如此次会议提到,坚决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又如“民营经济31条”中综合考虑了不同规模、不同领域的企业,对这些企业所面临的不同问题进行了细致回应。

关键词三:现代化产业体系

“数实融合”培育新的增长引擎

更进一步地,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推动经济复苏向好,一方面要扩大内需,另一方面则是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如果在供给端,没有高质量的产品供给,也就无法进一步带动消费的恢复和升级。”

郭万达表示,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正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手段。

“如何理解现代化产业体系?我们常说以‘三化’促‘两化’,即通过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促进高端化和服务化。”郭万达表示。“在上述循环体系之下,通过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由此催生新动能、新产业,带动新消费、新需求。”他说。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眼下,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有望培育新的增长引擎。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徐翔认为,数字经济在供需两侧改革乃至带动经济复苏上都能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徐翔进一步解释道,在生产端,产能数字化升级、企业数字化转型等都依赖数字技术与传统技术的充分融合,这还需要政策的进一步扶持;在消费端,消费升级、在线消费与个性化消费则需要数字经济提供技术支持、场景支撑与模式创新。在交易层次,更快捷方便的数字支付方式、更好的数字金融支持也是数字经济发挥更大作用的实现基础。

与此同时,徐翔也指出,数字经济发展势头汹涌且不可控,一些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存在“炒热点”的情况,要重点解决伴随数字技术应用与数字经济发展而来的发展失衡,尤其是民生问题。

此次会议还提到,要推动平台企业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助理教授侯宏指出,平台企业都面临增长瓶颈,规范、健康、持续发展,是这些企业自身以及互联网当前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要实现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就需要构建涵盖全部利益相关者在内的生态。”侯宏表示,未来的平台企业需要把多种利益相关者诉求内化到企业发展战略和商业模式中去,切实实现商业目标和社会目标的统一。

关键词四:房地产“防风险”

供需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从“防过热”到“防过冷”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需要息息相关的民生产业。

会议指出,要切实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

经济学家马光远认为,这段话的关键不在于没有提“房住不炒”,而在于对中国房地产市场做了重要判断。“‘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这或许意味着,过去以防止市场过热为主基调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或将淡出舞台。”

尽管会议对新形势的判断与此前央行的提法一致,但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这仍属于超市场预期的政策表态。

李宇嘉认为,此次会议释放的总体信号是“防风险”,这仍将是今年房地产工作的主基调。

“会议将防风险放在第一位,这与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完全一致。从近期房地产的走势来看,开发商层面的风险依旧突出。因此,防范供给端冲击和需求端转弱引发一系列风险,依旧是下半年的主要工作。”李宇嘉表示。


同时,房地产调控政策体系和基调也将面临调整优化。“在新形势下,我们的管理政策也要发生根本性改变,即从防过热转到防过冷,关注房价的大幅波动,从增量转到存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来满足居民需求,政策要从需求端刺激转向供给侧的改革。”李宇嘉指出,若从需求端刺激,只会增加新增供应并导致供应过剩等问题。接下来的政策导向是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满足和释放需求,比如满足新市民、年轻人先租后买的需求,如何打造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等。

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则认为,近年来,政府持续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健全“住房市场+住房保障”两个体系,预计城中村改造、闲置资产盘活也将成为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的重要方式。

7月21日,国常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

“推进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加快,不仅有利于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扩大投资,还将进一步带动房地产相关上下游消费。”陈文静表示。

【采写】南方+记者 黄叙浩 肖文舸 曾美玲 冯善书 周美霖 陈薇

【策划】李卓 肖文舸

编辑:郑健龙

来源:南方Plus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