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 投资 增持 经济 金融 银行 汽车 法律 法制 大学 创业 求职 科普 文化 大数据 新能源 社会万象 消费金融 金融机构 美元指数 食品安全 科技新闻

建设银行今日发行200-300亿元永续资本债 2022年监管批复额度或将全部用完

时间:2023-11-16作者:chy123分类:行业资讯浏览:31213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婧 北京报道

记者获悉,中国建设银行今日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 2023 年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第二期),用于补充发行人其他一级资本。经发行人和簿记管理人协商确定,本期债券票面利率的申购区间为3.00%-3.60%。申购时间为2023年9月22日9:00-18:00。

募集说明书显示,本期债券的基本发行规模为人民币 200 亿元,并设有不超过100亿元的超额增发权。若本期债券的实际全场申购倍数(全场申购量/基本发行规模)α≥1.4,发行人有权选择行使超额增发权,即在本期债券的基本发行规模之外,增加发行不超过人民币 100亿元;若本期债券实际全场申购倍数α<1.4,按照基本发行规模发行。

记者留意到,原银保监会于2022年5月发布《关于建设银行发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的批复》,同意该行在境内发行不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境外发行不超过30亿美元的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并按照有关规定计入该行其他一级资本。

建设银行今日发行200-300亿元永续资本债 2022年监管批复额度或将全部用完

据统计,自获批以来,建设银行先后于2022年8月与2023 年 7 月分别发行400亿元和300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如果本期债券成功发行并顺利行使超额增发权,该行2022年获得监管批复发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的额度将全部用完。

进一步夯实资本基础

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又称永续债,是商业银行补充其他一级资本的重要工具,按照我国2013年起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水平。

半年报显示,6 月末,考虑并行期规则后,建设银行集团按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计量的资本充足率 17.40%,一级资本充足率 13.39%,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12.75%,均满足监管要求,并处于可比同业前列。

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建设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位列六大行第二,仅次于工商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排名六大行第三,仅低于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资本充足率也位列六大行第二,仅次于工商银行。

不过,建设银行在半年报中也披露,与上年末相比,集团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下降 1.02、1.01、0.94 个百分点,主要是服务实体经济和助力各项业务发展,风险加权资产增速较快,同时受分红影响,内源资本积累速度放缓。

募集说明书还模拟了本期债券发行总额为300亿元的情况下,该行资本充足率等指标在相关假设的基础上产生的变动,即一级资本充足率有望从一季度的13.86%提升至14.00%,资本充足率有望从一季度的17.88%提升至18.02%。

联合资信在本期债券的信用评级报告中表示,未来,建设银行将持续推进“住房租赁战略”“普惠金融战略”“金融科技战略”三大战略发展,竞争力有望继续保持同业领先。另一方面,作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之一,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监管要求的实施对建设银行资本充足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同时,基于对建设银行主体长期信用状况以及本期债券信用状况的综合评估,联合资信确定建设银行主体长期信用等级为 AAA,本期债券信用等级为 AAA,评级展望为稳定。

大额资本工具连续获批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先后收到金融监管总局批复,同意上述两家银行分别发行4500亿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的资本工具,品种为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永续债)和二级资本债券。批复文件还显示,银行可在批准额度内,自主决定发行时间、批次和规模,并于批准后24个月内完成发行。

另据Wind数据统计,年内银行发行永续债规模1522亿元,低于去年同期的2442亿元。中金公司认为,今年以来银行二永债(二级资本债、永续债)整体发行节奏较慢,主要受到国有大行剩余二永债批文额度不足的制约。不过,这一因素更多是一个短期扰动因素。

2022年10月8日起施行的《中国银保监会关于修改部分行政许可规章的决定》第65条显示,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申请资本工具(含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务工具)计划发行额度,由银保监会(注:现为金融监管总局)受理、审查并决定。

上述文件还称,商业银行可在批准额度内,自主决定具体工具品种、发行时间、批次和规模,并于批准后的24个月内完成发行;如在24个月内再次提交额度申请,则原有剩余额度失效,以最新批准额度为准。

中金公司还认为,TLAC监管可能带来较高的银行次级债新增供给。随着国有大行新一批银行二永债批文额度陆续下达,四季度在充足的批文额度和TLAC达标压力下,银行二永债供给或迎来释放,而且未来几年银行次级债供给或保持在相对高位。

据悉,作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工农中建四大行面临满足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监管要求的压力。TLAC是指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进入处置阶段时,可以通过减记或转为普通股等方式吸收损失的资本和债务工具的总和。TLAC监管主要包括两大核心指标,TLAC风险加权比率和TLAC杠杆比率。

自2021年12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财政部制定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以下简称“《TLAC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建立总损失吸收能力监管体系,要求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风险加权比率应于2025年初达到16%、2028年初达到18%,杠杆比率应于2025年初达到6%、2028年初达到6.75%。

根据惠誉评级今年4月初发布的一份报告,到2025年1月和2028年1月,四大行将分别需要发行至少1.3万亿元人民币和5.4万亿元人民币的资本工具或其他符合TLAC要求的债务工具,方能在规定期限内达到监管要求。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当前国有大行距离资本充足率的监管红线已经有充足的安全垫,后续继续发行二级债、永续债的动机来源于《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的要求。考虑到TLAC债券尚未落地,当前国有行为了适应TLAC比率的要求,较为可行的方法是继续发行二级债和永续债,今年四季度加明年的净增量预计超过一万亿,供给将有所提速。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已经先后收到金融监管总局批复,其他大行预计也将获得相应额度批文,为后续的二级债、永续债发行铺平道路。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