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 投资 增持 经济 金融 银行 汽车 法律 法制 大学 创业 求职 科普 文化 大数据 新能源 社会万象 消费金融 金融机构 美元指数 食品安全 科技新闻

为教师减负,还教育以本真

时间:2024-05-26作者:chy123分类:体育财经浏览:16890评论:0

为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日前,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印发通知,对开展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为中小学教师减负专项整治工作作出部署。

校园本是教书育人的园地,不是承担各种社会事务的综合机构。此次专项整治,将集中整治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和工作随意进入校园情况,以及社会事务进校园过程中重留痕轻实效的形式主义,可谓切中当下为教师减负的痛点。

当下在个别地方,社会治理的范围不断泛化,一些部门习惯于利用行政指令把工作担子扔进校园,将大量与教育教学无关的社会事务层层摊派给学校、教师。反诈,禁毒,扫黄打非,综治民调……有教师调侃,自己是“教师+居委会+民警+行政+管家+保姆”的“全能型人才”,“一周的课表反而成了最轻松的工作内容”。

为教师减负,还教育以本真

尤其是一些重留痕轻实效的形式主义“进校园、入课堂”,耗费教师大量精力准备材料、收集数据、填写表格,让他们苦不堪言。去年10月,郑州一小学教师因“课外行政工作压力大”,留下遗书自杀,一句“活动和检查让我像入了牢笼”,发人深思。虽是个案,背后的群体困境必须细究。

事实上,为教师减负的呼声早已有之。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但是教师肩上的社会事务依然沉重。一些地方甚至出现“越减越肥”的现象,或者衍生出形式主义的变种,比如将过去的发文布置任务变为事后检查材料,依然给学校造成负担。

政策落实的难度在于,校园里这一现象与社会层面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密切相关。一些部门热衷于将社会事务摊派给学校,主要是看中学生人数庞大,容易利用支配,与当下一些官员热衷于追求数字政绩的形式主义一拍即合。在职能部门面前,学校作为“弱势单位”,面对转嫁的五花八门的社会事务,即便不情愿,也只得配合“演出”。久而久之,呈现政策执行“上热下冷”的舆论观感。

社会事务进校园需要慎重。在“双减”政策实行后,学校和教师本身任务就加重,如果再让社会事务挤占太多时间,直接关乎教育教学的许多重要工作就更加捉襟见肘,若造成疏漏,危害甚大。只有把无关的社会事务挡在校园之外,才能让教师有时间去加强学校管理的薄弱环节,心无旁骛地把本职工作做好。

为教师减负,要动真格、见实效。此次专项整治,针对为教师减负存在的痛点、难点,明确专项整治的范围和目标,无论是系统摸排近年来社会事务进校园情况,为社会事务进校园制定准入标准、建立审批报备制度,还是通过监测、核查、通报等方式,常态化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工作,都旨在建立健全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推动相关减负政策发挥最佳效应,让学校更有底气向不合理的非教学任务说“不”。

当然,为中小学教师减负,还教育以本真,并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需要各个部门乃至整个社会配合支持,在理念上达成共识,在行动上拿出真招。推进为教师减负工作,更要杜绝形式主义、真抓实干、久久为功,真正把宁静还给校园,把时间还给教师,让校园成为教书育人的一方净土。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