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需升级 支付更多元 “多样化”呼声最高
线上报团、刷脸支付、一键扫码……在智慧旅游大背景下,互联网为大众出行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体验。
临近“五一”假期,旅游出行增多。银发族与外国友人们在文旅场所消费方便吗?
近日,记者深入杭州和绍兴多个景区、商圈,调查采访近百位中外游客,发现“多样化”的呼声最高。老年人十分希望能升级现金兑换、引导讲解等线下服务;外籍人士需求迫切的则是增加支付方式。
伴随着“滴”一声,门禁闸机屏幕上亮起“扫码成功欢迎入园”的绿灯,63岁的毛阿姨熟练退出微信二维码页面,跟随人群跨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大门。
这是毛阿姨时隔4年再次来到西溪湿地,她和两个闺蜜从300多公里外的台州赶到杭州。为了避开“五一”旅游高峰,他们选择错峰出行。
“这次来,我发现景区的老年服务专属窗口重开了,不少老年人在排队买门票。”毛阿姨对适老化支付服务的密切关注,源于4年前出的一次“洋相”。
2020年,毛阿姨和丈夫一起到杭州旅游,来到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门口,两人转了一圈始终没找到售票窗口,询问其他游客才知,需要从景区的微信公众号上提前预约买票,才能入园。毛阿姨与丈夫当时都是智能手机的“困难生”,捣鼓半天没摸清线上购票的操作流程,只能多次求助路人。
“回家后,女儿手把手教学,现在我们外出旅游,就靠着一部手机‘走天下’。”毛阿姨说,现在网络购票全面普及,有学习能力的老年人应该勇于尝鲜,在数字生活中“不掉队”。
采访中,与毛阿姨一样能熟练运用电子支付的老年人占比近8成。有6位受访者表示,虽然电子支付确实便利,但文旅场所应保留并升级传统的人工窗口,为有需要的游客提供现金售票、旅游咨询、轮椅租借、医药急救、现金兑换等综合性便民服务。
“支持现金支付和兑换对我们来说很重要。”74岁的潘大姐深有体会。上个月,她游览完法喜寺后,想乘坐公交车逛一逛西湖,却因为忘带公交卡,又找不到地方兑换零钱,只能作罢。
“我没有智能手机,出门在外,有些方面确实存在不便。”潘大姐坦言。
此外,也有受访者提出目前支付场景下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有的文旅场所与银行合作推出线上支付可享受门票折扣等优惠,用现金则只能以原价购票;老年人线下购票,因排队费时,导致游玩时间缩减……
不少受访者表示,老年人在公共场所更需要面对面的服务与交流方式,希望增加专属引导员、志愿者、讲解员,让老年游客都能拥有便捷、舒适的旅游体验。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来华经商、学习、旅游,他们主要的支付方式是什么?在消费中遇到过哪些困难?日前,记者来到浙江(绍兴)外国高端人才创新集聚区开展调查。
“不支持境外银行卡消费”“现金找零找不开”“境外银行卡限额”……在访谈中,这几个关键词出现较频繁。
外籍人士坦言,初到中国时,消费支付确实是一大痛点。
来自津巴布韦的Caleb,于2015年来到中国。他说,当时自己主要使用现金和境外银行卡消费,但有些场所不支持他所持的境外银行卡。
从津巴布韦来浙创业的Karen也遇到过同样困境。刚到中国时,她打车前往目的地却被告知无法使用所持境外银行卡。
“我的朋友来中国旅行或工作的时候,会需要我陪同他们一起,因为他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支付上的问题,这让我想起过去的自己。”马天佑从叙利亚来到中国已有10年,对于中国的飞速发展,他感慨万分,“最开始我没法办银行卡,因为银行无法认证我的身份信息。现在,我基本都使用电子支付,但还是会随身带一些现金,以备不时之需。”
在一家智能装备制造企业担任首席科学家的法籍人士Jean-guy Alex Fontaine,2022年初到中国时就做足了准备,开通支付宝账户,对于这种便利的支付方式,他颇为赞赏,“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几乎所有支付,非常方便。”
得知部分文旅场所即将开设外币兑换点、完善境外银行卡支付系统,Caleb和Karen很是高兴,“携带大量现金的风险很大,会担心掉落或遗失。如果能在文旅场所直接兑换人民币或更便捷地使用境外银行卡,对外籍人士来说,生活、消费都会更加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