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评说丨顶流“村咖”:不止一时火,更要一直火
当“有事没事,来杯美式”风从城市吹向乡村,“村咖”成了乡村文旅的新晋顶流。四月,安吉“深蓝计划”咖啡馆以37台咖啡机8818杯的单日单店出杯量刷新全国纪录,浙江多地“村咖”混搭出圈,各显神通。浙江卫视《今日评说》栏目邀请浙江传媒学院文化创意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杨吉“以咖会友”,探讨“村咖”背后的流量密码,增量秘籍。
一家“村咖”创下日销超过8000杯的纪录,靠的是什么?
杨吉:对于绝大多数的零售店来讲,这样的销售业绩,堪称奇迹。这背后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
第一,在移动互联和社交网络时代,如今的文旅更加像是“网红经济学”“打卡经济学”。网络上,KOL(关键意见领袖)带领着去哪些景点玩,作为游客,出门是背着“KPI”的。希望来到那个地方,去到那个景点拍张照,买杯咖啡喝一喝,用一张图证明你来过。这家咖啡馆选址在风景秀丽的湖畔,布置了玫瑰花海、旧时光杂货铺等50多个打卡点,以美景为背景,手捧一杯咖啡的照片迅速在社交媒体扩散,网络的流量带来了实际的客流量。
第二,作为一个咖啡店,它背后支撑的逻辑是商业逻辑,是运营思维。这家咖啡馆采取“两入股三收益”的模式,村集体和公司共同入股,共同投资,共同运营,共担风险,而经营收益转变为股金、租金、薪金来分配。这么一来,青年人的创业就轻装上阵了。这8000杯咖啡背后,有37台咖啡机,50多个咖啡师,大多数的城市咖啡馆都未必能实现这样的规模。在这漂亮的数字背后,它就是有一套成熟的运营模式在探索着,一套新的创业的玩法在实践着。
但需要注意的是,“打卡经济学”带来的只是流量,来得快,去得可能也快。文旅经济的发展,它不是一杯咖啡能解决的,而是一个系统的事,后续的住、吃、游、购、娱等问题,当地怎么运营?包括运输,包括秩序的引导,这些都是属于增量的部分。需要当地的经营者好好动脑筋。
节假日人满为患,工作日门可罗雀,您认为目前“村咖”进一步发展的突破点在哪里?
杨吉:“村咖”,既然是村字在前,咖啡的咖字在后,它首先得融入当地的村民的生活、村落的秩序。
首先,“村咖”能不能让更多的当地村民来参与经营,更多地来协作生产。这样,它就作为村落的秩序的一部分和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方面,咖啡馆是一个物理的场所,可以作为一个文化沙龙,主题分享的一个线下的小场所。成为当地村民,年轻人的社交的场合。还可以连接当地村落的文化、博物馆、旅游景点、包括其他的文化遗迹的参观,下好乡村文旅的一盘棋。
第三点,让村民进来,让更多的文化意义的活动做起来,不仅丰富的是当地的农村的业态,村落的生活的样态,还能让当地的村民,能从这个“村咖”当中切实有更多的获得感、满足感和成就感。不仅仅是为了我们这些游客们而服务的,平日里也能为村民的生活添砖加瓦,从外在和内在全方位提升,“村咖”才是真正的村落里的一部分,这才是我们真正期待的“村咖”。
“村咖”不仅仅只是一杯咖啡,乡村也不只有一间“村咖”,我们期待未来,浙江的“村咖”可以带来更多的体验,更多的惊喜,让乡村因一缕咖香而更加美好。